春风斩

今夜晴朗☽

[魔道] 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组随感

素节:

题记: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太祖




正道组这个说法,沿用自《苍生共我》(视频戳这里),指蓝忘机、魏无羡、宋岚、晓星尘、聂明玦、蓝曦臣这六个人。很爱歌中那句“清浊难取才需吾辈先发声”。




如果看完一个剧/文,问一声“某某是好人还是坏人?”常常收到的不是回答而是轻笑。这是一个只有小孩子才问的问题。而在成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一眼而知的黑白、泾渭分明的清浊。越来越多的作品,尝试通过更复杂的人物刻画,呈现立体而丰富的生命,这生命无法用“好人”“坏人”的标签来分辨。但这种对人性本身更复杂的思考,却常常被简化的表达,比如,正人君子总要藏一个衣冠禽兽,十恶不赦又总要有一段童年阴影或者家族秘辛。似乎不再正邪分明,便显得自己不再幼稚。其实,也都是套路。


只是,不再幼稚的我们,能回答三岁小孩的问题么?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进一步的,何为好、何为坏?何为正、何为邪?何为善、何为恶?人有生老病死、事有是非曲直,天地间何为一股浩然气?


若无识人之明,有情可原。若心中无正邪好坏之分,则不如三岁稚子。




正道组六人,有不同的性格、成长环境、个人追求等,但又有相同的执着与理想。 


从性格上来说,魏婴灵慧飞扬、蓝湛静若寒潭、晓星尘外柔内刚、宋子琛高洁傲雪、泽芜君温润如玉、赤锋尊性如烈火。


从成长环境上说,晓星尘和宋岚都是孤儿出身(有什么样的童年不可考)道门长大、魏婴少年流浪后在世家中教养长大、聂明玦世家长子但修的刀道并不正统、蓝氏兄弟是名门正宗大家闺秀


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父母早丧(除了聂明玦,没有提母亲还在不在)。长辈的缺失,代表着更充分的个人自由,也带来了更不确定的未来。长辈代表着权威与约束的同时,也代表着传承。而这里,抱山散人、蓝启仁、江枫眠、白雪观的存在,就至关重要,无父有师。他们六个人,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了师长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不是无根之木。前有传承、后有接续。


从个人追求上来看,他们其实有不同的修行观,魏婴和蓝湛比较侠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逢乱必出”,是一种“千里快哉风”式的自由仗剑,不受任何门派的约束;晓星尘和宋岚的理想,是建立世家之外的修行门派,打破血统定论,让普通人也有更好的修炼机会;而聂明玦和蓝曦臣的理想是,在已有的世家格局基础上,营造更平等开放的氛围,这体现在聂明玦反对设置仙督之位、蓝曦臣秘技不藏私等等事情上。




而虽有以上种种不同,他们并没有成为格格不入的几个人。他们有相同的内核,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他们有相似的反应。他们都对同一种正义有着虽九死而不悔的执着。


这正义是什么?不是慷慨激昂的家 国情怀(魔道体系是个有“家”无 “国”的世界观。)、不是高高在上只说不做的大义凛然,而是简单又淳朴的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是做人最基本的恩义信、是对抗强权扶助弱小。且他们都言行合一。


这一点,集中的体现在他们每个人在重要关头的选择上。魏婴放弃温暖的莲花坞走上乱葬岗,为了报恩、也为了护一众老幼。蓝湛和魏婴一起以自身为饵,引凶而走,为的是救被困的众人。晓星尘不避世家利益而跨省追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么能干,而单纯因为此恶当缉,凶不可纵。宋子琛拂尘扫出,怒的是恣意的欺凌弱小。聂明玦和蓝曦臣,在温若寒的嘲笑声中揭竿而起以卵击石,仅仅是报仇么?抗的是独断专横的凌日之威。(若只是找温家报仇,就不会有射日之后的那些事了。射日之后的种种争辩,核心矛盾之一就是,是否应该再有一个世家替代温家的统领位置。)




即使是各有凶器在手,他们都有对尊重生命的坚持。魏婴修鬼道期间也未故意杀活人炼尸(所以才四处挖坟)、反而尝试帮鬼体会生人的自由(参见掷花女鬼);蓝湛杀伐果断但不滥杀,就更不用举例了;即使在最黑暗的一段岁月里,乱葬岗上的土豆萝卜还是让整个夷陵都仿佛被岗上橘色的灯光映出几分微温。


而晓星尘和宋子琛,霜华拂雪交相辉映,剑出也只为除恶。他们两个人在和阿箐说话的时候,都有把人引到路边的小动作,细节见修养。体现出下意识对人的尊重。


泽芜君随身带药、四处当及时雨,就更不用说了。而聂明玦,虽然总给人一个“超凶”的印象,但他的外刚内柔其实值得称道。在战场上,遇到躲避的无辜母女,不仅立刻停下刀,还要收敛起身上的杀气。征战中,不仅关注战果,还细致的询问战后的收尾与安抚工作。同时,一直强调不能妄自用别人的性命做自己前途的踏脚石。


正道六人,手中执剑/刀/笛/琴/箫,都是为了保护要保护的人、度化当度化的魂、斩除当斩除的恶。佛祖普度众生,即有菩萨低眉度六道,亦有金刚怒目镇四方。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什么才是“正”“善”、什么才是“邪”“恶”?都是主观判定的么?你就那么自以为是?


不,正邪之分,虽有主观成分,但从来不是臆断的。尊重生命本身、不以一己之私而恶意损害别人、不以一己之强而恶意欺凌弱小、不以一己之欲而恶意强取豪夺。这都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和道理。


道家有仙魔之辩,佛家有众生之相。仙魔同源,而要斩除的,是邪魔。所以,问题不在所修何道、所执何剑,而在于用什么样的心去修。




同时,更重要的是,“正义”从来不体现在嘴上。说出来的正未必是正,要看做出来。


当晓星尘被质疑不喑世事的时候,当蓝曦臣被诘问恩仇怨报的时候,当魏婴第二次站在伏魔洞前被声讨的时候,当聂明玦被责问刀下亡魂的时候……面对迎面而来的唇枪舌剑,他们也许会失措、也许会争辩、也许会自责、也许会一声长笑,而他们在不言不语间做过的事情,错了么?没有。


晓星尘缉凶,错了么?没有。宋岚问恶,错了么?没有。魏婴救温家老弱,错了么?没有。蓝湛辩鬼道、挨戒鞭、退出清谈会,错了么?没有。聂明玦揭露诡辩批评包庇,错了么?没有。蓝曦臣护友助弟、共建仙门,错了么?没有!




也许有人会说,都没错?那为什么死了。败了就是败了,适者生存。


是啊,死了。百鬼噬身、火化碎魂、失眼断舌、五马分尸……没有一个好死。但是,那又怎样?即使未曾宣之于口的真相,都被岁月和谣言掩埋,而他们的名字逐渐被世人遗忘(例如延灵道人),那又怎样?


一时一世的生死成败从来不是衡量正邪善恶的标准。


恶行昭彰,不可信。善意难存,必当存。


正道难行,有人行。如若沧桑?那便沧桑!


便如那句歌词,“清浊难取才需吾辈先发声”。


滚滚红尘、世间百态,怨气、杀气、浩然气,杂然相处,本就不会如小说之中那么清晰。这样的时候,才更需要多听多看多想。




我喜欢的一部剧中有一句台词:“当善遇到恶,容易受伤的总是善。所以,我要做一个恶的善人。”


当善在恶的面前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该被责难的不是善的遍体鳞伤,而是恶的嚣张、而是旁观的冷眼。


即使知道这条路难走,还是会继续走下去的那些人,都值得赞赏。魏婴重生,仍未放弃“多管闲事”的“英雄主义”,而蓝湛更是从未改变;宋岚清醒后,仍以凶尸之体,携霜华登上繁杂的世路;蓝曦臣闭关,但从未放弃睁眼观世的努力。默默期待他正式出关后的风采,他的肩上不仅有自己。


乱世也好、盛世也罢,出了多少英雄、葬了多少英雄。正如那句歌词,“那去了的断了的碎了的,何止是一段儿女情”。在凛凛剑光、赫赫刀光面前,有人看到的只有冲冠怒气,又可曾看到那背后,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以《正气歌》的几句做结语吧:“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END




      





评论

热度(410)

  1. 共1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